野鸡养殖技术概述(野鸡养殖技术)
野鸡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养殖模式
生态养殖是一种利用生态学原理,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合理利用多种资源,以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养殖模式。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人为地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循环链。例如,可以在林下养鸡,利用鸡群采食野草、昆虫,帮助林间松土、除草、除虫;或者在稻田养鸡,让鸡群吃掉落的稻穗或者是稻田里的杂草、草籽、昆虫,辅以其他农家饲料,帮助鸡群生长。此外,还可以在蔬菜大棚养鸡,利用鸡在生长过程中散发的热量和大棚吸收到的光热进行互补,蔬菜生长吸收鸡排出的二氧化碳,鸡粪也可以作为蔬菜的肥料,从而建立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2. 雏雉的养殖技术
雏雉出壳后24~36小时开食,开食前应先饮水,前3到5天,饮的水最好是温开水,饮水中最好加5%葡萄糖或0.1%高锰酸钾。雏雉对光照要求不太严格,初雏1~3天保持24小时光照,4~7天保持20~22小时光照。雏雉的密度应适时调整饲养密度,增加水、食槽数。网箱平养或箱式育雏时密度为:1~10日龄50~60只/平方米,10~20日龄30~40只/平方米。室内空气流通不好,氨气浓度过大,会直接影响雉鸡的生长发育,并可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眼病等疾病的发生。应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 成期养殖管理技术
雏雉笼养6~7周即可转入地面平养或转入育成雉笼。至18周龄这一段时间是雉鸡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平均日增重10~15克。在此期间,要做好各项日常管理工作。转群时间应在3月底至4月中旬孵化的雏鸡饲养至6~8周龄时进行。转群前3天应派专人值夜班并给予24小时光照。转群时还应留心将弱雏分开饲养,病残雏实时淘汰。确定留作种用的育成雉,除6~8周龄举行初步选择外,还务必操纵体重,防止过肥,以保证繁殖期能获得较高的产蛋率和受精率。
4. 育肥野鸡的技术
育肥野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供一个安静的养殖环境,避免狗、猫等动物惊吓到野鸡。其次,每天都要对鸡舍进行清理,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的饲养是育肥中最关键的一点,通常在野鸡八周左右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育肥了。育肥阶段的饲料通常是采用玉米45%,小麦20%,炒熟的豌豆15%,菜籽10%,麦麸10%,并适量添加钙、锌等微量元素。还要确保充足的饮水和适量的投喂青菜、草料,保持营养均衡。分群管理也是重要的一步,通过控制野鸡养殖的密度,可以使弱小的野鸡也长得肥壮。
5. 繁育技术
野鸡性成熟晚,季节性产蛋。在人工养殖环境中,产蛋期延长到9月份,产蛋量也较野生雉鸡高。人工驯化后的雉鸡性成熟期可提前。在美国七彩雉鸡4—5个月就可达到性成熟期。配种野生状态下雉鸡在繁殖季节以1雄配2—4雌组成相对稳定的“婚配群”。人工养殖的雉鸡要掌握适时放对配种。野生状态下,雌雉鸡年产蛋2窝,个别的能产到3窝,每窝15—20枚蛋。蛋壳色为浅橄榄黄色,椭圆形,蛋重24—28克。
以上就是关于野鸡养殖技术的一些基本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