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大鲵
家养大鲵需要注意多个方面。首先是容器,要选择较大的容器,最好是水陆结合式的,其中可以放置一些鹅卵石。大鲵的来源要选择有繁养证和经营证的养殖公司或养殖场地,挑选的鱼种最好是 5 斤到 10 斤的,且无病、无损伤、无残缺。放养时需用网兜,避免用手抓,平时也不要伸手抓鱼体,以防其受惊。
在饲养方面,水位不要太深,以覆盖鱼背 3 至 5 公分为宜,同时保持微水流动。水温保持在 16 至 22 度之间为好,冬季不低于零下 10 度,夏季不高于 26 度。水质要清新无污染,溶氧量高,pH 值在 6.8 至 7.8 之间。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并保持池水流动。
饲料投喂大多以天然饲料为主,比如鱼虾、贝类、昆虫、猪肉等,早上 7 点半和晚上 10 点半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体重的 5 至 10%,水温在 16 至 23 度时增加投喂量。大鲵喜欢阴暗的环境,要将容器放置在阴暗处,避免强光照射。大鲵怕热不怕冷,水温超出 26 度可能会进入休眠状态。在 10 年前,养殖大鲵曾轻轻松松年入百万,但大约从 2013 年开始,价格一路下跌,如今批发价甚至低至 20 元一斤。曾经的“天价”大鲵如今已风光不再,养殖户们也陆续减产、退出或者转型。总之,家养大鲵需要精心照料,注意各方面的细节,才能养好。
家养大鲵的疾病防治方法
家养大鲵常见的疾病有水霉病、肠炎病、烂尾病、赤皮病等。水霉病主要症状为病鲵头部、躯干部、四肢、尾部有水霉寄生,早期有小白点,后期菌丝布满,感染部位肌肉溃烂、出血,病鲵急噪不安,最终无力游动,如不及时处理会死亡。肠炎病初期病鲵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中期激动不安、乱撞池壁,后期无力伏于池底,粪便不成形,解剖可见肠道发炎、充血、糜烂。烂尾病表现为尾柄基部至尾端呈现红色斑点或斑点,周围皮肤组织充血发炎,表皮呈灰白色,严重时病变组织肌肉坏死,尾骨外露。赤皮病在捕获、运输、放养过程中身体受机械损伤,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乘虚而入,发病的大鲵全身肿胀,呈充血发炎的红斑块和化脓性溃疡。
预防疾病要定期消毒,如每隔10-15天,水体用“鱼虾安”消毒1次。注意在换水、清池过程中防止操作时损伤大鲵的皮肤。勤换新水,夏季采取降温措施预防发病。治疗方面,在体表溃疡处涂抹氯霉素软膏,肌肉注射庆大霉素、链霉素、氟哌酸等药物,连续注射7天,用药量为每天每公斤15毫克;每公斤大鲵体重用增效联胺50毫克埋入鱼块中投饲,连续5天;同时按每公斤大鲵体重肌肉注射1/3毫升卡那霉素,连续5天。
家养大鲵的繁殖技巧
大鲵的繁殖时间一般从每年的5月份开始,一直到8月份。在繁殖阶段,雄性会先追求雌性。雄性看中雌性后,会围绕其旋转,用吻部接近雌性泄殖孔,尾巴快速抖动,雌性则会跟在雄性后面游动。之后雄性排出精子,雌性吸入精子,精子和卵子在雌性体内结合成受精卵。雄性会先将洞穴打扫干净作为雌性产卵的“产房”,雌性每次产卵数量一般在400-1500枚之间,多在夜晚产卵。
不同季节家养大鲵的饲养要点
春季和秋季,每周给大鲵杀菌消毒1次,池体每月消毒1次。夏季高温时,可用冰瓶给水降温,使水温保持在16-22度内。大鲵怕热不怕冷,温度超过30度到40度就会很快死亡,但冬天零下10度都不会冻死,大鲵喜阴凉。给大鲵投喂的食物最好是不变质的鲜活体,如果是解体的料块最好用1-2%的食盐杀菌消毒,投食以天黑不久鱼体散游动在池内为最佳时间,投料不可过多,以当晚不剩料为好。平时不要把手伸进池内的水中或手抓鱼体,最好用网兜起捞鱼体。没事不要碰撞池体,敲打池具,划动水体,强光照射鱼体等等。
如何挑选优质的家养大鲵饲料
一种优质的家养大鲵饲料,按重量份计,包括有鱼肉块100-200份、蟹壳粉50-80份、玉米粉40-60份、蛋壳粉5-10份、蜂胶8-15份和鱼粉10-20份。其中,鱼肉块可选用黑鱼块或鲶鱼肉块。饲料按重量份计,也可以包括有鱼肉块140-160份、蟹壳粉60-70份、玉米粉45-55份、蛋壳粉6-8份、蜂胶10-12份和鱼粉14-17份。或者包括有鱼肉块150份、蟹壳粉65份、玉米粉50份、蛋壳粉7份、蜂胶11份和鱼粉15份。
家养大鲵的生长周期特点
娃娃鱼生长周期较长。一般情况下,娃娃鱼的生长速度与其品种、饮食、饲养环境等因素有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鲵的生长速度比自然条件下快。从幼体到成体,娃娃鱼需要数年时间。例如,人工养殖的娃娃鱼从1公斤长到5公斤只需1年时间,但要达到性成熟,一般需要3-5年。
家养大鲵是一项需要精心照料和专业知识的养殖活动。在疾病防治方面,要密切关注大鲵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繁殖时,要为大鲵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季节的饲养要点各有侧重,以适应大鲵的生理需求。挑选优质饲料能保障大鲵的营养摄入,促进其生长发育。了解生长周期特点有助于合理规划养殖计划,提高养殖效益。总之,只有全面掌握家养大鲵的各个方面,才能实现成功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