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些木耳种植成本控制的成功案例
以下是一些木耳种植成本控制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房县通省馆村袋料黑木耳基地
在房县土城镇通省馆村的黑木耳基地,采用了吊袋黑木耳栽培技术。相比传统地栽方式,该技术具有多项优势。资源利用率高,1立方米木材可生产袋料黑木耳1000袋、产耳50公斤,远高于椴木黑木耳的产量。土地利用率也大大提高,每亩可栽培3万袋,是地栽的三倍。
同时,基地的菌种生产车间采用液体菌种生产工艺,利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培养菌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萌发快等优点。传统固体接种每袋需8分钱,而液体接种每袋成本仅需2分钱,成本降低75%;固体接种平均每人每天可接1500袋,液体接种平均每人每天可接10000袋,效率提高6倍以上。
该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共管分红模式,由菌包厂统一制作菌棒,合作社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种植、分红等方式增加农户收入。2021年基地种植袋料黑木耳200万袋,带动本村66户农户增收。公司计划带动周边多个村扩大生产,打造木耳小镇。
案例二:鱼台县木耳产业
鱼台县农业局蔬菜站站长刘永支持和指导昌健木耳合作社研发毛木耳液体菌种,并获得国家专利。这一创新举措为全县木耳种植户降低成本3000万元,增加社会综合效益达6000万元。
此外,刘永还在全县木耳种植合作社及种植大户中推广微喷灌节能技术,并加以改进,研发出第四代微喷灌节能技术。通过遥控器控制调节水量,不仅确保了毛木耳的湿度和质量,而且缩短了每个木耳大棚的喷灌时间,由原来每天6小时缩短为19分钟,降低了劳动成本。
在他的帮助下,全县建起了多处规模较大的现代优质毛木耳标准化高效栽培示范园区,还引进了食用菌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和菌渣资源化再利用加工基地。同时,举办了众多木耳种植培训班,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促进了全县木耳产业的发展。
案例三:安龙县幺塘村黑木耳种植基地
黔西南煜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安龙县栖凤街道幺塘村建设基地,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以“返租倒包”的方法经营。公司负责统一承包土地、建设基地、购置菌棒、提供技术和销售等,村民对基地的地块进行返租,有偿负责管理、采摘等环节,最终利润按公司30%、种植户70%的比例分成。
这种模式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苏梅兰一家就是受益者。她家流转2亩土地给公司,有4人在基地从事运输工作,日收入600元以上,同时租种了13万棒黑木耳。据预算,一家人的年收入可超过20万元。截至目前,幺塘村共有11户村民通过“返租倒包”种植黑木耳近百亩。
案例四:纳溪区奇竹种植专合社
泸州市纳溪区奇竹种植专合社理事长陈泉,利用楠竹下闲置林地种植木耳。这样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能改善土壤结构,实现林菌互利、资源循环利用。
为确保黑木耳有充足水分,竹林安装了山泉水喷雾。小黑木耳菌丝得到快速生长,4月中旬就可进入采摘期。一个黑木耳菌包可采收1.5斤以上鲜木耳,收入达10元左右。今年黑木耳收入可达100万元以上。专合社还将采取轮换种植的办法,扩大黑木耳种植规模,并通过无偿提供技术,采用“专合社+农户+林地”的模式,帮助群众脱贫增收。
案例五:柞水县杏坪镇
杏坪镇在发展木耳产业时积极探索降低种植成本的方式。党台村村干部以身作则下沉基地,帮助种植户卸运菌包,种植户之间也互相帮忙完成卸包、打孔、挂袋等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节约了人工费。肖台村成立木耳劳务队,按件收费,多劳多得,保证了木耳栽培任务高质量如期完成。杏坪社区组织保洁员清理整治木耳大棚及周边卫生,改善环境的同时节约了人力成本。